非瘟日趋复杂的今天,实验室作为防非很重要的一个关键节点,也必须随着病毒的变化有所改变,否则有极大几率会出现检测的新方法滞后、固化导致检测结果与临床不符合的情况。
6月底,在杭州的兽医诊断大会上,有幸聆听了一次樊福好老师关于非瘟检测的专题讲座,受益良多,现将其中4个重要知识点浓缩提炼,分享给大家。
干式采样法,顾名思义是利用干拭子或者类似器具,不接触液体,直接采样的一种方法。今天给大家讲一个在临床上容易操作且效果很好的采样方法——干式采样法。
我们拿口腔采样举例子:采样时,操作人员拿医用棉签伸到猪的口腔进行刮擦。尽量刮擦到上皮细胞,然后将棉签倒置,也就是棉头朝上,晾干棉签,之后装入干净的自封袋或者离心管中,送到相关实验室,路途远的,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邮寄。
这是一个在临床上容易操作且效果很好的采样方法,不仅仅能够适用于口腔采样,在血液、粪便、环境采样中同样适用。
其原因是,在检测强阳性样本时,往往会出现高浓度的核酸对靶标核酸的扩增产生阻碍作用,导致靶标核算检验测试不到。
就像是你明确的知道一棵树上有一片叶子是黄的,但是因为其他颜色的叶子太密太多了,导致你找不到那片黄叶了是一样的。
这种现象就成为浓障,处理方法就是在检测可能的强阳性样本(多见于血液、组织样本)时,先进行稀释,而后再进行核酸提取和扩增。
在检测弱阳性样本时,经常会出现第一次检测是阳性,复检了好几次,结果都是阴性的情况;也会有第一次检测是阴性,复检成了阳性,再复检,又成了阴性的。这种现象就称为“捞现象”。
用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解释,就像是你平常熬粥的时候用半碗米,但今天只剩一小勺米了,你用就这一小勺的米熬了粥。尽管粥非常稀,但是里面肯定是有米的,你用筷子去捞,却不一定每次都能捞得到。
针对“捞现象”,只要有一次检测到是阳性,就按照阳性处理。当然了,有个前提就是检测的人够专业,使用的试剂质量够硬。
市面上流通的非瘟检测试剂,大多数都是以40-45个循环为主,个别厂家可能设计的更少,目前没有一家的试剂设计的循环数是超过45个循环的。
放在往常,这个没什么,按照厂家预设好的程序扩增就行;但是非瘟弱毒出现后,很多病毒载量很低的弱阳性样本,在扩增试剂预设的有效循环区间没有很好的方法检测到目标荧光信,所以按照试剂判定标准,就成了阴性。
同时,现有的试剂阴阳性的界定CT值或者CQ值绝大多数都是35、38或者40这3个,即便是检测到了,也因为样本的CT值或者CQ值不在阳性范围内,要被判定成阴性。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大量的弱阳性样本因此被检测不到,或者检测到了也要判定为阴性,这就为猪场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50循环,起跳即阳”的理论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来的,具体执行方法就为了提高实验精度,可以不考虑试剂厂家预设的循环数,统一将循环数上调到50个,同时也不考虑试剂厂家预设的判定标准,只要在50个循环数内,目标荧光出现了起跳,也就是出现了扩增曲线和CT或者CQ值,就判定为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