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
首页 > 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厦门市人民政府

来源:kaiyun    发布时间:2025-04-03 15:35:16

  非常感谢陈副局长做客市政府网站,也谢谢广大网友的参与,本期访谈到此结束,再见。

  我市从2021-2023年全国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内,选择15大类42个小类151个品目作为我市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优先保障粮食、生猪等重要农畜产品生产、丘陵山区特色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绿色发展和数字化发展所需机具的补贴需要,对落后的机具品目或档次剔除出补贴范围。将育秧、烘干、标准化猪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方面成套设施装备等纳入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范围。开展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购置补贴工作,待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出台具体操作方法后再实施。补贴范围视情况按年度调整。适时万亩将在厦门三农网公开相关信息。

  根据去年印发《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逐步加强农村宅基地和村民住宅建设管理的实施建议》,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农村宅基地改革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宅基地分配、使用、流转、违法用地查处等管理制度,完善宅基地用地标准,指导宅基地合理地布局、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利用;组织并且开展农村宅基地现状和需求情况统计调查,及时将农民建房新增建设用地需求通报同级资源规划部门;参与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

  根据《厦门经济特区养犬管理办法》,养犬人应当携带犬只到农业农村部门指定的动物诊疗机构对犬只进行健康检查,接种狂犬病疫苗,植入电子芯片,领取犬类免疫证明。犬类免疫证明应当注明养犬人信息、犬只品种、体高、体重、体长、毛色和免疫情况,并录入养犬管理信息系统。接种狂犬病疫苗和植入电子芯片的费用由养犬人承担。

  有的,近年来,为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耕地地力,我市加大商品有机肥示范推广力度,去年制定《厦门市商品有机肥补助实施方案》,对施用有机肥的农业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给予补助。具体的补助对象、补助标准等相关信息,您可以到厦门三农网相关栏目查看。

  我们今年继续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行动,全市计划培训高素质农民2500人次,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提升培训实操性和针对性,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

  五是强化人才支撑。进一步坚持和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新一轮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政策,鼓励高等院校毕业生等科学技术人才到乡村就业创业。

  六是强化督导检查。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切实履行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逐步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和跟踪督查,适时开展规划总结评估。

  三是强化政策支持。按照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和重要任务,在要素资源保障、人才支撑、财政金融创新以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融合发展和绿色发展等方面加大政策力度。

  四是加大资产金额的投入。建立完整支农资金正向激励机制,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更多工商资本等投向农业农村。

  一是强化党的领导。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巩固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各级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考核监督等作用,研究协调“三农”重大问题。

  二是加强规划引导。加强《规划》与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空间规划、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有机衔接。建立规划实施工作推进机制,加强政策衔接和工作协调,确保规划对农业农村的引领作用。

  为推动《规划》的落地落实,如期完成各项任务指标,厦门市农业农村局主要从哪几方面着手保障相关工作呢?

  农民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完善,基本建成公共服务品质优良、农民生活安居乐业的和美社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200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力争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村全面进步。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城镇开发边界外的村庄规划覆盖率达100%,农村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0%。

  农业全面升级。立足服务城市发展,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优势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商贸物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转型升级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智慧赋能农业发展,产业发展新动能进一步增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建成,都市现代农业区域化布局更加合理。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400亿元,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3.4万元/人,家庭农场达到600家。

  到2025年,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产值超1400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市GDP增长速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完善,农村更加生态宜居、整洁优美、文明和谐。

  五是农村改革深入推进。率先在全省完成清产核资、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等工作,顺利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任务。确认村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91万余人,成立了316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联合社)。

  在岛外四区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市承包地确权登记数据库成果在全省10个地市(含平潭综合实验区)中率先通过农业农村部质检验收。全市6个农垦国有农场社会职能剥离,实现社会管理属地化,农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100%,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基本完成。

  四是国际农业交流合作成效显著。农产品出口保持增长,进出口总额从2016年的330.4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510.9亿元。“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备案对外投资农林牧渔项目23个,中方投资额1.2亿美元。对台农业稳步发展。推进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园建设,累计引进43家台资农业企业。

  三是农民福祉显著改善。202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12元,总量持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8.7%。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到2.31:1。每年实现转移就业1万多人,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超过66.6%,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名校跨岛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马銮湾医院、环东海域医院、等重大医疗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综合保障水平达50万元,居全省前列。基础养老金标准提升至每人每月310元,居全省之首。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有效提升。建制村通硬化路率达100%,全市自来水普及率超过95%,全市农网供电可靠率达99.99%,4G网络实现全覆盖,厦门邮政实现村村通邮。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全市147个行政村已全部开展垃圾分类工作,覆盖率达到100%;在全市1274个自然村实施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村庄覆盖率超过85%;实现每个村至少有一座水冲式公厕,实现农房整治镇镇有示范。

  一是农业发展态势良好。2020年,全市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实现营收1021亿元,成为全市第九条突破千亿元的产业链(群);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03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6.3%。同安区获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截至2020年底,共有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3家,实现销售收入超过800亿元,11家企业入选“2020中国农业企业500强”,占全省总上榜数的55%,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高科技种苗业全力发展,成为我市的一项优势产业,近年来,引进蔬菜种子种苗、水产种苗新品种超过1000个,“农友”“百利”等蔬菜种苗和“新荣腾”等水产种苗品牌效益凸显,推广辐射至全国。农业农村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项。

  “十三五”期间,厦门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创新农村农业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进步。

  五是聚焦开放协同融合,加快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积极拓展农民就业创业增收空间,促进农民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促进农民收入稳步提升,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全省前列,推动农民全面发展。

  四是聚焦改革创新赋能,增强发展新活力新动能。以农村社区治理和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城乡社区结对共建为抓手,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三是聚焦民生品质提升,率先基本实现农民现代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和传承闽南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培育特色乡风文明,提振农民精神面貌。

  二是聚焦乡村建设行动,率先基本实现农村现代化。坚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依托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统筹推进城镇村庄规划布局,加快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完备、生活环境自然优美、乡村治理科学有序的美丽宜居新农村。

  一是聚焦都市现代农业,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市场化、规模化、现代化、品牌化、生态化,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加快提升特色现代农业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努力走出一条有特色、高质量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十四五”期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走符合厦门实际的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第五部分:保障措施。提出强化党的领导、加强规划引导、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人才支撑、落实监督考评等6个方面措施,切实保障《规划》落地实施。

  第四部分:主要任务。按照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效果导向要求,明确以下主要任务: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增强发展新活力新动能,加快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

  第三部分: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突出规划引领、产业融合、城乡一体、改革创新、精准施策等基本原则。明确发展目标,从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十四五”时期主要指标,提出2035年远景目标,充分体现规划指标的引导和约束作用。

  第二部分:发展环境。包含发展机遇和面临挑战。发展环境包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经济对现代农业推动作用、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加快建设、城市扩容等机遇,“十四五”仍面临一些挑战,主要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深度不够、农业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才短缺等。

  第一部分:发展成就。主要是对“十三五”厦门市农业农村做出的成绩进行客观全面的总结,包括农村产业、基础设施、民生福祉、生态环境、对外开放、农村改革等6个方面的主要成就。

  《规划》全面贯彻习关于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要求,立足我市实际,突出厦门特色亮点。主要内容包括发展成就、发展环境、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五个部分。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厦门市“十四五”实际专项规划目录清单的通知》(厦府办〔2020〕36号)要求,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编制,几易其稿,多次修订完善后,由市政府办公厅于2021年10月29日印发《厦门市“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未来五年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对优先发展农业农村、走符合厦门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作出全面安排,进一步明确了我市“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2035年的远大目标。

  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厦门市“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专项规划》的出台背景,谢谢!

  今天我们邀请到厦门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世真先生做客政府网,解读《厦门市“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专项规划》的相关联的内容,并与网民在线交流。欢迎广大网友热情参加,踊跃提问,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