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
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1910东北大瘟疫:飞沫传播2个月6万人死亡指挥官9个措施围堵

来源:kaiyun    发布时间:2025-03-30 00:00:11

  1910年左右,时尚界对于皮草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男人女人,都需要大量的皮草服装。

  而皮草,又以水貂需求为盛,当时不止是中国,全世界都对水貂皮草有着执着的痴迷。

  可水貂本身数量就有限,随着猎人不断杀捕,水貂数量大幅度减少,没有水貂怎么满足皮草需求?

  旱獭和水貂相比虽然显得low了很多,可是旱獭的皮毛经过处理,是可完全媲美貂皮的,同时,旱獭的肉又可以食用,捕到旱獭也不难,因此,旱獭在皮草界的需求开始大幅上涨。

  世界市场太需要旱獭皮了,从1907年到1910年,旱獭皮的价格飙升3倍,满洲里出口的旱獭皮从70万张增长到250万张。当时的俄国人见旱獭有如此大的利益,不惜私募华工,四处猎獭。

  当时,有很多东北华工前往俄国猎獭。当地农民对旱獭很熟悉,他们了解有些病旱獭是一定不可以碰的,虽然它们相对健康旱獭非常好抓捕。

  可外地来的劳工哪管这么多,抓到一只病旱獭,省时又省力。能节约至少3倍时间。当时有一个来自山东的王姓劳工,就这样打死了一只生病的旱獭,他没管这只旱獭得的是什么病,就把它就地剥皮而食。

  鼠疫有多恐怖呢?从1347至1353年,一种被称为“黑死病”的瘟疫席卷整个欧洲,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黑死病,实际上的意思就是鼠疫。

  这名王姓劳工,在吃了感染鼠疫的旱獭后,回到客栈感觉头昏、咯血,很快就死了。

  这位劳工身边的同伴并不知道他得了什么奇怪的病,当时正值秋冬季节,很多在外打工的人开始陆续返乡准备回家过冬过年,一个人突然的死亡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满洲里,在当时是中、俄、蒙三国交界的最大城市,由此沿中东路铁路可以到达哈尔滨,并可南下奉天、关内。

  可以说,满洲里是一个很关键的枢纽性城市,鼠疫被其他劳工感染,很快就带到了满洲里,1910年10月,满洲里首次出现鼠疫病患,疫病开始随着各条铁路,迅速传播开来。

  《血疫》的作者曾经写道:病毒与文明之间,只差了一个航班的距离。它可以跟着航班,在24小时内到达任何一个城市。

  对于一百年的满洲里来说,病毒和其他城市之间,只差了一条铁路的距离。就像如今的春运一样,十月左右,各地工人开始大规模流动返乡,给鼠疫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感染者先是沿着铁路线月,哈尔滨傅家甸(今哈尔滨道外地区)出现第一位患者,仅仅一个月,就传播到了齐齐哈尔、长春,之后就是奉天(现辽宁沈阳),再一个月之后,到了1911年1月,病毒已经覆盖了整个东北。

  到了一月,人员流动范围更加扩大,因为当时已经临近春节,随着来自关内的季节性移民返乡,鼠疫流行区域逐步扩大,开始蔓延到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华北地区。

  而这种鼠疫,是当时中国和国际上首次出现的,它以肺炎为主要症状,致死率高达90%。

  一时间,老百姓人心惶惶,朝野震惊。当时的媒体《盛京时报》写道:“其流行蔓延之速,于文明世界为五百年中所未见。”

  “疫气蔓延,人心危惧”,当时的东三省总督锡良上奏给溥仪的奏疏中这样写道。

  1911年1月21日的《北华捷报》称:“中国北方感受到极大的惊恐,政治和商业几乎被完全忽略了。

  就连深居内宫的隆裕太后也下令宫禁。整个京城人心惶惶。这次鼠疫的死亡人数,更是不断攀升,很多家庭都是集体死亡。

  伍连德是谁?他是剑桥大学第一位华人医学博士,也是诺贝尔奖史上首位华人候选人。1908年,受到袁世凯的邀请,伍连德选择回到风雨飘摇的中国,准备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接受过西方顶级教育的他,在陆军军医学堂里,他开始了为国服务的第一个工作——建设中国人自己的现代化医学教育。

  鼠疫爆发时,清政府急需有人能挺身而出,承担处理东北鼠疫的重任,看来看去,只有伍连德是最适合的那一个。他不仅仅具备流行病学、细菌学知识,也受过良好的医学训练,更有为国家贡献力量的决心。

  12月的时候,清政府任命伍连德为哈尔滨总医官,全权负责哈尔滨的鼠疫防疫工作。

  同时,黑龙江省两个高级官员被罢免,包括黑龙江省民政使和龙江府知府,前者是从二品副省级高官,后者相当于正厅级市长。

  伍连德刚到哈尔滨,就干了一件全中国都没有人敢做的事:解剖尸体,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人体的解剖。

  伍连德运用自己的西方医术,通过对死亡患者进行病理解剖,确定此次瘟疫为鼠疫,并且和此前席卷欧亚的腺鼠疫不同,这是一种前所未见的新型鼠疫。

  但由于这种瘟疫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伍连德能做的,只有实行严格的隔离,切断传染源,才能遏制鼠疫的蔓延趋势。

  铁路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病毒的快速蔓延,先暂停所有的铁路来往,是当务之急。

  各地出动军队参加防疫,检查流动人群特别是加强铁路检疫,对可疑病人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

  1910年,获得政府批准的伍连德,在山海关设立检疫所,始创了中国自主的防疫机构。

  伍连德采取了和现在极为一致的分类隔离的方式,将确诊病患、疑似病患分类隔离,因没有场地,他还拉来了很多节火车厢,作为临时隔离病房。分类隔离在很大程度上切断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感染。

  由于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太多的处理疫情的经验,不具备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用具,因此,伍连德亲自研究了口罩的制作,用两层纱布加上一层海绵,成为当时大家应用的主要防护设备,除了医护人员使用,还分发给了疫区周边的老百姓。同时,伍连德还开展了大范围消毒工作,使病毒传播得到了初步的遏制。

  在防疫过程中伍连德在哈尔滨将傅家甸分成4个区域,由专人负责领导逐一入户筛查,一经发现鼠疫感染者即送往医院救治,并对其有密切接触的家属实施隔。通过紧急培训将疫情检查的工作交由专业的医务人员完成,取代原先由警察负责的工作。

  但尽管如此,这场艰苦的战斗还远远没结束。苦苦围堵了一个月,死亡人数却依然呈大幅上涨的趋势,人死亡无数。

  伍连德发现这个情况后,立刻明白这可能是极为危险的传染源,在对尸体进行研究时,他发现尸体中也存在大量的鼠疫病毒,且能存活3长达3个月以上。

  情况危急刻不容缓,在征得地方士绅支持后,他上奏朝廷,请求集体火化这些尸体。

  但摄政王载沣也了解这一个时候顾不得那么多,非常时期非常处理,他很快地回复了伍连德的请奏。

  1911年1月30日,伍连德指挥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集体火葬,焚尸三天。

  这一行动,也在后来也被公认为东三省鼠疫防疫的转折点,并在国际上同样引起了很大反响。

  各种措施围追堵截,在伍连德带领下的鼠疫防控站渐渐出现成效。在焚烧尸体之后,疫情拐点出现,死亡人数逐天降低,到了3月1日,哈尔滨死亡人数最终降为0.

  到1911年4月,全国别的地方鼠疫也得到了控制,这次鼠疫防控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从上面伍连德采取的措施,我们也能够正常的看到,当年他的防疫措施和一百年后今天的防疫措施,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但要知道,这是在风雨飘摇的封建末代王朝,这种时代背景和医疗水平下,能做到这样有效先进的防控力度,是极其不可思议的事情。

  难怪梁启超先生都赞叹:“ 科学输人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这场震惊中外的东北大鼠疫,以死亡6万多人为代价,最终在中国防疫工作人员的努力下,仅用4个月的时间便完全扑灭,打败了灾难,挽救了整个中国人民,堪称中外疫情防疫史上的奇迹。

  疫情结束后,1911年4月在奉天召开了万国鼠疫研究会议,东北总督锡良和伍连德对疫情的控制措施得到了国际社会一致好评,这是满清作为一个大一统政府为中国人民做的最后一点贡献。

  之后1911年6月,黑龙江省颁布了《禁捕旱獭惩罚简章》地方法规,禁止私入山林捕捉旱獭以及买卖旱獭皮,这成为了中国最早的野生动物相关法律

  只不过,人类总是健忘的,历史就像轮回,人类所经历的,总是那样惊人的相似。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